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毕业证图片样本模板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色,是华南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外国语言文学、全球治理、涉外法治研究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基地。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0809人(截至2025年3月31日),博士、硕士研究生6332人,各类成人本专科生、进修及培训生10000多人。2023-2024学年,共有来自99个国家的1337名外国留学生来我校学习。

HISTORY

历史沿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前身是1964年11月设立、1965年7月正式招生的广州外国语学院(1970年10月至1977年11月曾称“广东外国语学院”)和1980年12月成立的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和广州外国语学院先后分别于1994年9月和1995年1月由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划转广东省管理。1995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将两校合并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10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将1996年4月成立的广东财经职业学院(1996年4月至2001年7月曾称“广东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划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CAMPUS

校区情况

学校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华南地区经济中心广州,现有3个校区,总面积2292亩,其中白云山校区位于广州市白云山北麓,占地939亩;大学城校区位于广州大学城,占地1095亩;大朗校区位于广州市大朗,占地258亩。校园内绿树成荫,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环境幽雅。

TEACHING STAFF

师资队伍

建校以来,梁宗岱、桂诗春、李筱菊、黄建华等名师大家荟萃学校,执教治学,为学校积累了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学校现有教职工总数2159人,专任教师140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比例为56.49%,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为98.0%。教师队伍中,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0人,多人入选国家级、省级人才计划,获国家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资助1人、国家科技部“外国青年计划”项目资助3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0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依托“云山特聘岗位”,先后聘用云山卓越师资带头人8人,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33人,云山学者422人。此外,学校还聘有24位客座教授和近100位长期外教。

DISCIPLINE DEVELOPMENT

学科发展

 

学校构建了外语学科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学科格局,现有26个教学单位,1个独立学院(南国商学院)。设有76个本科专业,分属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其中有3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有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含11个专业),2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含27个专业),6个省级重点专业。共有33个外语语种,是华南地区外语语种最多的学校。学校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中国恢复研究生制度后较早获得硕士、博士授予权的单位。学校现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和2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5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含1个交叉学科),2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设有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8个省级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几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21年学校入选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5个学科入选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学校入选软科中国文科实力A类大学,稳居全国前50强。连续两年上榜U.S.News世界大学排名(全球最佳院校排名),语言学上榜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101-150段位,英语语言和文学上榜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251-300段位。外国语言文学连续五年上榜软科“中国顶尖学科”,法学、应用经济学连续两年上榜软科“中国一流学科”,10个学科上榜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社会科学总论居ESI全球前5‰,工程学学科位居ESI全球前1%。

PERSONNEL TRAINING

人才培养

学校以培养全球化高素质公民为使命,着力推进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过硬本领、创新能力、担当精神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学校是联合国高端翻译人才培养大学外延计划的中国合作院校,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和国际译联(FIT)联席会员,列入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学校名录(AIIC),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秘书处所在单位,世界翻译教育联盟(WITTA)首创单位,是入选中日韩三国首脑倡导的“亚洲校园”计划唯一一所外语类院校,入选教育部、司法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涉外法律、国际仲裁)研究生项目,拥有教育部普通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声传译实验教学中心、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多语种高级翻译人才协同育人基地和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协同育人基地,“基础韩国语课程群虚拟教研室” “日语专业虚拟教研室”(日语专业建设系列全国唯一)入选全国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42门次在线开放课程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深受用人单位广泛好评,就业薪酬稳中有升,就业质量持续向好,尤其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就业人数和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人数稳步提升,就业满意度继续保持高位。学校面向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招生,招生批次均为重点本科批。

SCIENTIFIC RESEARCH

科学研究

 

学校面向学术理论前沿、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设高层次科研平台和高水平科研团队。现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科技委战略研究基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区域创新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加拿大研究中心”“非洲研究院”等7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和备案中心,“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点实验室”“大湾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实验室”等33个省级科研平台,“广州高水平对外开放研究中心”等7个市级科研平台,合作共建国际湾区研究院等多个研究机构。聚焦服务“一带一路”倡议、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法治中国与涉外法治建设、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领域,组建了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广东法治研究院(涉外法治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前沿交叉研究院、北京研究院、阐释与国际传播研究院、国际经济贸易研究院、语言学习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国家安全研究院、金融开放发展研究院、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土地法制研究院、纪检监察研究院等多个科研大平台和高水平科研团队。

学校开展有组织科研,承接国家级科研任务能力显著增强,科研成果产出与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十四五”以来,获立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21项,其中文科类国家级重大项目20项,排名全国前30,广东省第3。获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228项,获省部级以上政府科研成果奖78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实现零的突破。在SSCI、SCIE、A&HCI等国外权威索引期刊和国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00余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外语教学与研究》《文学评论》《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法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学校公开发行《现代外语》《国际经贸探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战略决策研究》等学术期刊,其中,《国际经贸探索》《现代外语》持续多年入选CSSCI来源期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分别获得“全国高校权威社科期刊”“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等荣誉称号。

学校牵头组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广东省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规划项目。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