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直属陕西省教育厅。学校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2025年,学校高质量完成国家首轮“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验收,成功入选国家第二轮“双高计划”院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单位”“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高职院校实习管理50强院校”等。被国防部、教育部确定为陕西唯一一所空军、陆军、海军、火箭军定向培养军士院校;被教育部遴选为“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百千万交流计划”中方项目院校;2023年,学校入围全国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被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确定为产教融合工程项目建设单位;被教育部确定为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被陕西省遴选为优质院校立项建设单位,陕西省普通高校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陕西省高水平高职学校A档建设单位。2025年软科中国高职院校排名中位列全国高职院校总排名第14名,理工类排名全国第6。
学校因航空而生,伴航空而长,随航空而强,植根航空,情系职教,与祖国的航空事业发展如影同行。建校67年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定职教本色,发扬“艰苦创业,团结奉献,育才树人,航空报国,追求卓越”的西航精神,秉承“尚德躬行、笃学擅用”的校训,践行“明德敬业、严谨求是”的校风,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特色鲜明的专业优势,为社会培养了十余万名适应装备制造和航空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学校始建于1958年,前身是“第三机械工业部阎良第一航空工业工人技术学校”,隶属于原第三机械工业部;1962年,学校改制为空军第22修理工厂(后改为5717厂),先后隶属于兰州军区空军、空军航空工程部工厂管理部;1979年恢复办学,更名为空军航空工程部第三技工学校;1985年改制为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1994年更名为空军西安航空工程学校,先后隶属于空军航空工程部、空军装备部技术部;2001年由空军移交陕西省人民政府管理,升格为大专,更名为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隶属陕西省教育厅。
【学校概况】
学校坐落于中国著名航空城——西安市阎良区,处于国家级航空产业基地,现有在校生16000余人,设有军士学院、航空维修工程学院、通用航空学院、航空制造工程学院、航空管理工程学院、航空材料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等9个二级学院,开设了航空特色鲜明,紧跟时代发展的高职类专业49个。现有教学实验实训室200余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训基地7个,实验实训设备15450台(套),总值约2.3亿元,依托航空产业开辟校外实训基地297个。拥有波音737-300、歼7等真机20架,建有集航空人才培养和航空科普于一体的航空科技馆。
【立德树人】学校党委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高质量发展。累计获批全国样板支部6个、省级创建单位17个,创建数量位居全国高职院校第一,获评陕西高校先进校级党委,荣获陕西高职唯一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建成了大学生智慧思政创新研习中心,累计参观研习近3万余人次。获批陕西省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和陕西高校思政课省级名师工作室各1个,立项陕西高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建设项目2个。1人获“全国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三等奖教金”,1人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
【产教融合】 学校锚定航空航天产业,以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产业园区为核心,整合政军行企校五方育人优势,推动航空产业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牵头组建首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以及全国工业无人机行业、民航运输装备行业2个产教融合共同体,加入中国航空学会、陕西航空学会等行业组织,先后组建陕西航空职业教育集团、航空城职教联盟,建成2个省级工程中心、9个产业学院、10个省、市级开放性实践中心,获批教育部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高水平实习实践基地建设项目。依托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等科研平台,累计申请专利600余项,并对近百项发明专利进行转化;围绕地方重点产业链,积极与航空、航天类企业深度合作,先后完成300余项企业技术改造。
学校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定期举办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已形成了由空军航空维修企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企业、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企业、民用航空企业、航天企业、装备制造业等500多家企业组成的稳定的就业基地。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每年有60%以上的毕业生与大型及中型国有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其中70%以上毕业生进入航空工业、空军装备维修、民航运输、航天科技等行业的企业工作。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航空工业西飞、成飞、沈飞、昌飞、航天四院、航天六院、航天九院、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航发集团西安航空发动机、中国航发燃气轮机有限公司、宝钛集团、华为、大疆创新、南方航空、厦门航空、中国人民解放军5702、5720工厂等众多行业领军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人才培养】学校紧跟区域重点产业布局建立10个专业群,其中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群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7个。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主持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主持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入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2门、示范中心1个,入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1门,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1项,16本教材入选国家级“十四五”规划教材;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教学标准50余项;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奖8项,其中一等奖3项,名列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积极承办“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英‘一带一路’国际青年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全国、全省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学生在技术技能水平、岗位创新能力、创业成功率等方面稳步提升,竞赛成绩突出。近五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近百项,其中一等奖15项;获得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奖项300余项,其中一等奖99项;国际大赛获奖累计30余项。双创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400余项;其中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9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银奖1项。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员工近千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现有二级教授2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名、全国优秀教师3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2名、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2名、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培养对象1名、杰出教师1名,陕西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3名、陕西省“青年人才支持计划”6名、省级优秀教师3名、省级教学名师19名、三秦工匠3名、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2名、陕西省师德标兵5名、陕西省最美教师1名、陕西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标兵”6人、“教学能手”6人。
拥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团队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陕西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陕西高校思政课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3个。
依托航空产业区位优势,选聘行业领军人才、知名企业家、企业高管、首席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来校兼职,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一坚,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巍,试飞英雄黄炳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薛莹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千余名教授及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
【社会服务】学校获批西北首家CCAR-147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机构,取得民航CAAC证书无人机驾驶执照及行业应用资格证书培训基地、陕西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退役军人培训基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检测及焊接人员资格认证管理中心、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检测及焊接人员资格认证管理中心等25项培训资质,建立了涵盖人社、工信、应急、民航等部门百余种证书融通平台,为政府、部队、院校及航空工业等单位累计培训15余万人次,社会培训到款额突破4000万元。
依托高端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无人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立足区域产业基础与发展需求,形成 “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服务-人才培养” 的全链条赋能模式。联合市域智能制造企业共建“智能制造订单班”“现场工程师班”;紧跟低空经济发展势头,与陕西潼关县共建无人机农业植保基地,助力天翼航空等企业技术改造,开展农林植保、应急救援、遥感测绘、飞机维修数据采集等社会服务。
【国际合作】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国际化战略,被教育部遴选为“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百千万交流计划”中方项目院校,被确定为教育部“人文交流经世项目”首批“经世国际学院”,与多国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设立老挝“经世学堂”,获批西北首家高职院校国际汉语HSK考点。成功入选“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中国职业院校世界竞争力50强”。与西班牙拉科鲁尼亚大学、塔吉克技术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服务中石油等企业走出中国扎根亚非,为多国教师和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技能培训,先后接收新加坡、老挝、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留学生,已建立覆盖东南亚、中亚、非洲、欧美等多个地区的国际合作网络。
立足新时代,学校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地融合、军民融合”战略,勇担时代使命,深化教育改革,激发创新动力,赋能产业升级,争创航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奋力谱写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篇章,为建设教育强国、航空强国、制造强国做出更新更大贡献!

